时至今日,中美关税战再次升级,美国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的税率从34%提高至84%,而中国也采取了对等措施,对美国所有进口商品加征84%的关税。这一轮关税博弈不仅标志着中美贸易摩擦的进一步升级,也对跨境电商这一高度依赖国际贸易的领域提出了严峻挑战。 一、中美关税政策的背景 2025年4月2日,美国宣布对中国商品加征34%的关税,并取消了对价值低于800美元的小额包裹的免税政策。随后,美国进一步将关税税率提高至84%。作为反制措施,中国宣布自2025年4月10日起,对美国所有进口商品加征84%的关税。这一系列政策的出台,标志着中美贸易摩擦进一步升级。 二、关税政策对跨境电商的影响 (1)物流成本上升与清关模式调整 跨境电商的物流环节首当其冲。此前,中国卖家多采用“双清包税”模式,即物流费用已包含关税成本。在美方加征34%关税时,部分物流企业每公斤运费仅上涨1-2元人民币,卖家尚可承受。然而,税率飙升至84%后,物流成本可能成倍增加。尽管部分企业仍试图通过“拆柜拼货”“低报货值”等灰色清关手段降低成本,但美方已加强对海关数据的审查,例如要求亚马逊平台追踪商品纳税记录,此类操作的风险显著上升。 (2)价格策略的两难困境 面对成本压力,部分卖家选择涨价转嫁成本。然而,涨价可能削弱产品竞争力。就有卖家指出,贸然提价可能导致产品排名下滑,甚至将市场份额拱手让给东南亚或墨西哥的竞争对手。此外,美国消费者因担忧价格持续上涨而出现短期抢购潮,但这种需求不可持续,后续可能面临订单萎缩的情况。 (3)小额免税政策取消的叠加效应 美方此前已取消800美元以下小额商品的免税待遇,进一步压缩了以低价商品为主的跨境电商(如Temu、SHEIN)的利润空间。新关税政策实施后,这类平台可能被迫淘汰白牌卖家,转向高附加值商品,从而重塑行业竞争格局。 (4)供应链重构成为必然选择 面对高额关税,许多跨境电商企业开始重新审视其供应链布局。建立海外仓库以降低物流及关税成本成为许多企业的首选方案。然而,这一策略需要大量的前期投资,且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替代供应商也并非易事。尽管东南亚等地被视为可能的生产转移目的地,但由于同样面临高额关税,使得这一选项变得复杂。 三、跨境电商的应对策略 (1)优化供应链管理 企业需要重新评估和优化供应链,寻找更具成本效益的供应商和生产方式。通过降低生产成本,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消关税带来的负面影响。 (2)调整定价策略 卖家需要根据新的关税政策,重新制定定价策略。可以考虑适当提高产品售价,但同时也需注意市场竞争,避免因价格过高而失去客户。 (3)提升产品附加值 通过提升产品的附加值,增强产品的竞争力,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关税带来的压力。例如,提供更好的售后服务、增加产品的功能等。 (4)加速市场多元化 过度依赖单一市场会增加风险。卖家可以考虑拓展其他国家和地区市场,分散风险,减少对美国市场的依赖。 四、跨境支付的优化 在中美关税战的背景下,跨境支付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。随着跨境电商成本的增加,支付成本的优化变得尤为重要。许多企业开始转向更高效的支付方式,以降低交易成本和提高支付效率。 一个简洁、流畅的支付流程能够有效提高用户的购买转化率。支付系统应尽量减少支付步骤,提供清晰的支付指引,并支持多种设备和浏览器的兼容性。此外,支付系统的响应速度也至关重要,快速的支付处理能够减少用户的等待时间,提高用户满意度。 综合来看,卖家选择一个合适的支付网关和服务商是很有必要的。 Onlypay就是个不错的合作对象。为了确保资金的安全、高效流通,作为一站式的跨境支付服务商,Onlypay不仅拥有多元化的支付渠道,能提供相应地区最佳的支付方式,还能保障交易过程中的支付安全性。另外,还能提供标准的API接口文档,方便程序的对接。因此在对接独立站支付和APP出海收款环节上,Onlypay非常有优势。 五、结语 中美关税战本质上是一场全球供应链主导权的争夺。尽管短期内跨境电商面临成本攀升、合规压力加大等挑战,但中国完备的产业链基础与技术创新能力仍为行业提供了转型空间。企业需从三方面构建韧性:一是通过数字化工具优化供应链管理;二是深耕品牌价值以提升溢价能力;三是探索新兴市场与本土化运营模式。同时,跨境支付作为跨境电商的重要环节,也需要不断创新以适应新的市场需求。总之,唯有主动适应变局,才能在贸易战的硝烟中开辟新航道。